基层是国家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也是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,要持续为基层减负,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,从2019年确立“基层减负年”,到近期中办、国办公开发布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一系列硬招实招接连发力,成效显著,但也仍有病灶未除。
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。从城管执法到招商引资,从消防监管到食品安全检查,一项项专业领域的事务层层压向基层,让基层不堪重负。当“属地管理”异化为“责任兜底”,“千分制考核”异化为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,基层干部成为“表哥”“表姐”,“属地管理”这顶好帽子,也变成了包揽一切的大箩筐。为基层松绑,首要在于厘清权责边界,为“万能背锅侠”松绑。武昌区开展履职清单先行试点工作,建立健全区级工作专班和协调机制,组织14条街道平均梳理2179项,61个区直部门共计梳理1248项,用基本履职事项清单明确“必须为”,用配合履职事项清单划定“可以为”,用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厘清“不必为”。通过三张清单精准划分“责任田”,有效防止责任的无限下沉。
“一些久拖难解的问题,病症在下面,病根却在上头”。基层负担过重,深层病因往往在于上级部门的观念偏差。以文件落实文件,用会议贯彻会议,本质是免责心态作祟,认为“该说的说了,该做的做了”,就可以规避风险。有些则是为预留“安全边际”,多提要求以保安全。上行之,下效之,如此层层加码,指标便越来越脱离实际。破除源头之弊,关键在于上级部门要“有所争有所不争,有所为有所不为”。要争的是居民群众的满意和认可,不争的是数字排名和表面政绩,要全力以赴的是民生实事和急难愁盼,不严抠细究的是报告措辞和台账排版。
“为基层减负,先为考核瘦身”。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,需要干部深入一线、深入现场,与群众面对面、心贴心,察实情、听真声。脱离实际的“既要又要还要”,只会催生出“数字游戏”,让基层苦不堪言。督查考核作为促进工作的“指挥棒”,应聚焦工作实效而非纸面材料。社区花园里居民共建的绿意,比APP打卡积分更能衡量治理温度;惠民利民的小哥公寓、友好食堂,比台账报表更能丈量工作成效。当考核从“留痕”转为“求效”,基层干部才能真正从文山会海和指尖负担中解放出来,成为扎根社区、善解难题的“实干家”。
为基层减负,绝非倡导“躺平”,而是让基层干部真正“轻装实干”。唯有卸下不必要的包袱,基层干部才能从“台账”“群聊”中解脱,将更多时间和心力投入服务群众的第一线。把时间还给走街串户的脚步声,把精力聚焦急难愁盼的实在事,如此,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方能更畅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王雪薇(武汉市武昌区“昌言家”网评团队、区委社会工作部)
责编:丁玥【责任编辑:伍佳佳】